重庆小面
每天中午都去一溜门市解决“工作餐”。兰州拉面、黄焖鸡、酸菜鱼这些小店翻台率变态的高。夹在中间是个阴仄的小门面,重庆小面,字,不大。
面的量很多。叫个小份儿的面吧,还是给你上个海碗,恨不得你打量着这么一坨面,还得想着怎么把它絮到胃里。
店儿里是老头儿老太太老两口儿,重庆人,手脚和头脑都不太灵光了,点餐的时候你要多说几遍,但还是总觉得会出什么岔子。
一中午的时间,只能出那么几碗面,伺候着掰手指头就能数过来的几个食客。
我们,偶尔去吃。
有那么一天,小店儿开始翻新了。
换成了小两口儿。和老两口啥关系,不得而知。
格局倒是没变,墙上铺了白瓷砖,整个敞亮不少。
食客还是很少。
墙上菜谱写真板最底下补贴了一条儿小字,我点了份儿那上面的炒河粉,十块钱。
有点失望,没滋没味。
小老板这天没洗头发,粘在一起,在后脑勺压成平面儿,他摁开空调,自嘲“生意太差了,我师傅带我出来,就没见过生意这么差的。”
某天,小老板在门口招呼我们,他“开发了新品”……骨头煲。猪肉,我是不感兴趣的。于是呵呵然。
但隔天,便怂恿同事去尝尝。
大骨头棒子敲骨吸髓,同事很满足。
老板说最后一份,以后不做了……做这个太慢了。
第二天,门口新装的骨头煲的灯箱果然撤了,留下几根秃秃的灯管儿。
小老板和我们说,以后主打就是黄山菜饭了。
我还是要了碗小份儿的重庆小面。
(2017年6月21日新增)
其实这家店招牌上有两个词,小一点儿的“重庆小面”,大一点儿的“锅盖面”。而“锅盖面”这东西分明是“镇江”锅盖面。
就因为原来那老两口说自己是纯正的重庆人,我就对“重庆小面”更深刻一些。
所以呢,我应该是没吃过什么正经的“重庆小面”,顶多算是杂交面。
现在这小老板“黄山菜饭”已经不做了,又开发了几款“盖浇饭”。用黑笔写在小白板上,每项还用括号标上了主料配料……
他说第一次炒,以前也不会呀,昨天上网一搜,嗯,就这么炒出来了。
这叫什么来着?……对,现学现卖。